图片
人生修身十境:一命二运三风水,四积阴德五读书,六名七相八敬神,九交贵人十养生
图片
书友反应这篇文章比较失败,没有对每一条详细说明。于是就写这篇文章做个补充。
命运是难测的,人一生能成多大事儿,很难讲的清楚,我们能做的就是修身,做工夫。踏踏实实做事,清清白白做人,高高山顶立,深深海底行。
一命二运三风水,四积阴德五读书,六名七相八敬神,九交贵人十养生,这十境透漏了成事之秘。
图片
一命
命,指人的先天命运,可理解为“初始参数”,包含父母给予的基因,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,初步框定了人生的大致走向。比如有些人天生聪明、记忆力好,而有些人可能存在一些先天不足,这都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,有“命里有时终须有,命里无时莫强求”的意味。
“命”是人力无法完全掌控的必然性,强调“尽人事,知天命”。孔子讲“五十知天命”,旨在让人认清自身禀赋边界,明白有些事情非人力可为,应在尽力而为后接受结果。“命”为宇宙规律的一部分,要“顺应自然”,通过无为与道合一。庄子认为“命”是自然之理,人应安于命,不刻意抗争。佛教主张“命由己造”,认为因果轮回中的业力决定命运,但可通过修行转变。
命理以阴阳五行为基石,通过天干地支勾勒人生轨迹。生辰八字被视为先天能量格局的体现,可从中推断性格、运势等。例如,命中“财星”旺盛者可能易得财富机遇,“官星”旺者或许有仕途优势。宋仁宗八字中“土重金埋”造就其仁厚性格,明代首辅张居正命局“伤官配印”彰显其改革魄力,都是命理学中命格影响人物特质与命运的例子。
“命”可视为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,人受天道制约,同时也有主观能动性。司马迁“究天人之际”,强调在历史演进中,既有客观规律(天道)作用,也有人的主体意志(人道)影响。人的命运与天地自然、时代环境相互关联,顺应天道、把握时机,才能更好地成就人生。
图片
二运
即运气或运道,是人生历程中可变的因素,有起有伏,充满不确定性。虽然运势难以完全掌控,但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行为来影响它。例如,积极主动地尝试新事物、把握机会,可能会提升运势,正所谓“动则行气,气则行运”。
运势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,强调要把握时机,“邦有道,不废;邦无道,免于刑戮”。运为自然循环,主张顺应运势的起伏,如《道德经》所言“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”,提醒人们在低谷时韬光养晦,高峰时乘势而起。运势与因果相关,通过积德行善、修心养性可改善运势,正所谓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。
运有大运和小运之分,通常认为十年一大运,五年一小运。大运如同人生的阶段性气候,小运则是更细微的运势变化。当一个人的命格与大运、流年的气场相合时,就容易诸事顺遂,反之则可能遭遇挫折。例如,若八字中喜火,行火运时往往会有较好的机遇,而行水运时可能会面临一些阻碍。
“运”体现了人与天地自然、时代环境的相互作用。《周易·系辞》曰“时乘六龙以御天”,这里的“时”即运势,当人能顺应天时,与天地气场同频,就能更好地把握运势。反之,若逆势而行,违背自然规律和时代趋势,运势往往会受阻。
图片
三风水
强调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,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,即“天人合一”。它不仅包括出生地、居住地的自然环境,还涉及社会环境等。比如孟母三迁,就是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,说明好的风水环境有助于人的发展。
风水之择,以“适中”原则,追求人以中道取得与环境的和谐,比如都城选在天下之中,建筑布局讲究对称秩序 ,还将三纲五常融入风水理念。风水观念以自然为核心,“道法自然”,认为山水屋舍有灵性,道教仪式可改变屋舍吉凶,《葬经》就为阴宅风水奠定了理论基础。风水亦是“因缘生法”,风水是外因,人的心量是内因,人心向善,风水会转好,且风水要用“德”来求。
以宅主个人命理为基准,宅主命理五行喜忌必须与宅居五行干支方位完美匹配,让宅居“风水能量”助益宅主,改善运气,达成“宅命相配”“天人合一”,使居住环境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。
古人认为天地如人体,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,能影响住者或葬者个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祸福,所以追求人与房屋、房屋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,通过顺应自然能量场实现命运流转。
图片
四积阴德
指默默行善,不宣扬,别人不知晓的善举。积阴德体现一个人的品质与修养,从长远来看,会为自己积累福报,带来好的结果。相反,若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,做缺德事,可能会有不良后果,即所谓“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”。
阴德,内在之德,以“仁”为核心,倡导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,认为积阴德可提升个人品德,福泽后代。主张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强调“无相布施”,即行善不执着于功德,以达心灵净化。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”,积阴德符合天道,其“承负说”指出,善恶行为不仅影响自身,还会波及子孙。
功德分为阴德和阳德,阴德是做好事不留名,纯粹出于善心善念。积阴德虽不一定立即有回报,但可能会在自身或至亲身上体现,可改变个人运势,带来福报。
积阴德是一种顺应天道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。古人认为天地有其运行规律和道德准则,人积阴德是遵循这一准则,能获得天神护佑,实现天人和谐。如《太平经》所言“积善不止,神与之俱,天必爱之,人必敬之”。
图片
五读书
古今意义有所不同。古代读书主要是为了考取功名,且成本较高,多为富裕家庭所能负担,所以排名靠后。在现代,读书是获取知识、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,能让人明达智慧,改变气质,还可视为给人“重装系统”,为人们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,如通过高考等途径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
读书为“修身齐家”之本,“格物致知”以明事理、达中庸;读书需“得意忘言”,通过典籍悟自然之道,如《道德经》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”;读书也借经典传法,认为读书是“开智慧”的途径,破除无明烦恼。
读书属“文昌运”范畴,与命理中“印星”相关,主智慧与学识。读书可强化自身气场,弥补命理中智慧不足的短板,通过学识改变认知格局,间接影响运势走向。
古人认为“书中自有天地心”,读书是通晓天人规律的桥梁。通过研习典籍洞察自然法则与人文道义,实现“与天地精神相往来”,让个人认知与天道运行相合,达成“天人共通”的境界。
图片
六名
指名声、名望。一个好的名声有助于个人发展,能得到他人认可和信任,获得更多机会。
“名不正则言不顺”,认为好名声是个人道德与社会价值的体现,通过立德、立功、立言赢得声誉,如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传播思想,获万世敬仰 。道家追求“无名”,认为世俗名声是束缚,应顺应自然,不过分追逐,保持内心的本真与自由。佛教主张看淡名声,修行是为解脱,名声如虚幻泡影,若执着易生贪嗔痴,阻碍修行。
“名”是人与社会、天地的链接点。从社会层面,好名声可获他人认可,积累人脉资源,推动个人发展;从天地角度,名字作为个人标识,融入宇宙信息场,传达个人信息,与人的气场和天地能量相互呼应 。
图片
七相
通常指面相、体态等外在形象。古人认为相由心生,外在形象可反映人的性格、修养等内在特质,进而影响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。比如,一个面容和善、举止得体的人,可能更容易给人留下好印象,让人愿意与之交往。
“相”受内在品德影响,《礼记·大学》提到“富润屋,德润身,心广体胖”。内心清净可使人气质平和,呈现出良好的外在神态。佛家讲“相由心生”,善心生善相,恶心生恶相,认为内心的修行会反映在相貌上。
相学认为骨骼定一生之荣枯,气色看行年之运势。例如,印堂发亮、目光炯炯被视为有福气、运势好的相;而印堂发黑、两目无神则可能预示近期运势不佳。手相中的纹路、掌型等也被认为与个人的性格、命运相关,如断掌之人被认为头脑简单,指缝空隙大被视为散财之兆。
人的相貌神态是天地之气与人自身气场相互作用的结果。古人认为天地间的五行之气影响着人的身体特征和气质,如五行属火之人,可能性格热情,相貌上眼神明亮等。同时,良好的相能使人在人际交往中更具亲和力,更容易顺应“天时”,获得机遇,体现了人与外界环境的一种互动。
图片
八敬神
从科学角度看,更多是一种精神寄托与信仰。它能给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,让人在面对困境时保持积极心态,获取勇气。同时,宗教信仰中的道德规范也能约束人的行为,促使人们与人为善,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关系维护有积极作用。
“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”,祭祀时内心的诚敬,以礼敬神明表达对天地自然、祖先圣贤的敬重,从中获得精神指引与道德约束,规范自身行为。道家以“道”为核心,认为神是道的体现,敬神是对自然规律的尊崇,如《道德经》中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遵循规律才能顺遂。
敬神是人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途径。古人认为天地有神灵主宰,敬神表达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感恩,顺应天道。如古代帝王的祭天仪式,彰显对天命的尊崇,祈求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。普通人敬神也是敬畏自然、遵循自然规律,实现天人和谐共生,获得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寄托。
图片
九交贵人
贵人指能在人生道路上给予帮助的人,可能提供资金、人脉、机会等实际支持,也可能是在思想上给予启发。结交贵人可拓展视野,提升个人能力,帮助自己解决难题,实现人生跃迁。但交贵人并非单纯攀附权贵,而是通过提升自身修养,吸引贵人相助。
孔子讲“无友不如己者”,鼓励与贤能之人相交,在相互学习中提升道德修养与学识。道家虽提倡清净无为,但也认可与智者交流能开阔眼界,助于领悟自然之道。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,结交善知识,能获智慧与正能量,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从不同善知识处得修行启发。
历史中贵人相助成就大业的例子屡见不鲜。刘邦得张良辅佐,在鸿门宴化险为夷,后又在张良谋略助力下赢得楚汉之争,建立汉朝。刘备得诸葛亮之助,才真正立柱脚跟。又如苻坚重用王猛,王猛整顿吏治、推行改革,让前秦迅速强大,统一北方。
当人自身品德、能力与行为符合天道,便可能感召贵人。若背离天道,即便遇贵人也难获长久相助。这种贵人与自身的关联,体现了人与自然、命运的互动,是天人和谐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的映射 。
图片
十养生
随着生活节奏加快,养生愈发重要。它涵盖合理饮食、适度运动、规律作息等方面,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。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,才能有充沛精力去学习、工作,把握命运中的机遇,享受人生。
“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”,养生应保持节制,遵循自然规律,维持身心平衡,如孔子主张按时令饮食,重视精神修养,以“仁”“礼”安养身心。道家强调“清静无为”,主张减少欲望,保持内心宁静,通过“心斋”“坐忘”等修养方式,让身心回归自然状态,达到形神兼养,像老子提倡“致虚守静”,庄子追求逍遥自在。佛家追求内心平静,通过禅修、冥想等方式修身养性,消除烦恼,同时倡导素食,认为合理饮食有助于修行,如《百丈清规》中规定僧人饮食作息,助力修行者保持身心清净。
众多帝王将相的养生实践可见一斑。乾隆帝注重饮食养生,粗细粮搭配,常食用小米、玉米等,且生活作息规律,坚持早睡早起、勤加锻炼,得以长寿,享年89岁。还有汉文帝重视修生养性,以宽容、仁爱的态度治理国家,心态平和,为西汉“文景之治”奠定基础,也体现了精神修养对养生的重要性。
“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”。顺应四季变化调整作息,春季早睡早起,冬季早睡晚起;饮食上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”,均衡膳食;还提倡适度运动,如“导引按蹻”,以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 ,达到养生目的。
修身成人为本,养能成事为法,因势利导顺势而为,至于获得多大的成就,那就看造化了。
好,到这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